而且殿帅府也稍微讲点脸面,并不敢直接动手,还要先让住持把不法的假和尚驱逐出寺,这样赵子称也有充足的时间差布局了。
由此也能侧面看出:北宋末年,大相国寺在汴京城的势力有多大。以堂堂殿帅府的势力,想要抓一个和尚,都得先走程序,等他没有大相国寺庇护了再下手。
大相国寺不愧是公元十一世纪地球上最大的金融机构。最近这些年赵佶已经够崇道抑佛了,早些年没有抑佛的时候,还不知嚣张到什么程度呢。
也难怪鲁智深上任看菜园子,第一天就觉得“泼皮们来偷点菜是应该的,洒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因为这寺实在是太有钱有势了。
杨志虽然奇怪赵公子怎么突然对一位普通禁军教头的命运这么关心了,
但赵公子有恩于他,而且人家这么做肯定有其道理,杨志也就懒得多想了。
他先让自己手下一个机灵的士兵,去偷偷问明林家的住处所在、家中还有什么人口——赵子称很谨慎,他没有亲自去打听,甚至都没有让杨志打听,就是怕被问的人记住提问者的外貌,将来落下破绽。
赵子称是因为过于英俊挺拔帅气,杨志则是脸上一大块青黑色的胎记,他俩的外貌特征显著程度也算是不相伯仲了。
消息很快就打听到了,林家住在州桥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林家一开始被安排的罪名,也很容易打听到。
“原来林冲仅仅是因为误买了一把宝刀,高俅借故要看,他拿着利刃误入节堂,就被判了脊杖、刺字、流放沧州,太卑鄙了!
不管后来杀陆谦、烧草料场是怎么回事,单看第一次的罪名,摆明了是被高俅陷害么!坊间都说是高衙内看上了他娘子,故而陷害,绝对错不了了!”
赵子称也不好表现得太先知先觉,所以跟杨志评价案情时,措辞还比较“理中”,也不铁口直断说林冲完全无辜。
沧州大军草料场是谁烧的,目前明面上确实证据不足,说多了容易穿帮。
杨志也是直肠直肚的习武好武之人,对于林冲的际遇当然也是深为同情。不过他也有胆小怕事的一面,眼下这不平事,又不知如何去踩。
“那公子觉得,我们该如何处置呢?毕竟是别人家的事儿。”
这事儿赵子称没法自己做,因为他刚刚已经想到一计,自己要想捞人,必须让杨志配合——他很有可能需要用到杨志手上那几张殿帅府刚给的空白告身。
所以赵子称便委婉地激发杨志的斗志:“杨兄莫非独无仗义之心耶?”
赵子称一时情急,把话本上的名场面原台词都说了出来。这本是《三国志平话》里孔融请刘备救陶谦时的原台词。
杨志也被突然冒出来的文言文说得有些羞愧,连忙解释:“若是公子遇了冤屈,咱恩怨分明,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但林冲遭际虽然可怜,毕竟是原先不熟的外人……”
杨志不是那种无差别路见不平就上去踩的纯粹大侠,他只能做到对有恩于自己的人赴汤蹈火,这是他的极限了。
在军中混迹多年,这也是磨平棱角后很常见的生存哲学吧。要是一看到不平就出头,有几条命都不够混,早就出世避祸了。
赵子称知道了他的态度后,便商量着说:“那若是我见事不平,想要做点什么,杨兄肯陪我做么。”
杨志稍稍犹豫了一下,一咬牙道:“若是公子非要做,咱奉陪便是,却不知要如何做?公子可是大宋宗室,犯不着太冒险……”
赵子称一抬手,制止杨志胡思乱想:“放心,我也没打算做多出格的事儿。我也想清楚了,林冲远在沧州,生死不知,无论他有多大的冤屈,眼下咱也没必要蹚浑水涉入太深。
我想帮他一把,无非是觉得惜才。事到如今,我也不瞒着杨兄了,杨兄在江南几个月,应该也看到了朱勔的所作所为。也看到了江南如今的民怨辛苦。
以我的眼光,江南如今就是一个随时能点燃的火炉,把朱勔架在火上烤。而一旦有变故,江南的百姓和官吏,也都会遭逢难测的下场。我是注定要被吏部授缺、回老家做官的,值此多事之秋,我要尽量笼络敢战能战的义士,为江南的不测做准备。
所以你也别担心,至今为止这数月来,我结交军中豪杰之士,都只是为了这么一个目的,而不是有什么别的异心。林冲既然武艺不凡,操练士卒也有一手,在殿帅府同僚中略有口碑,能挽救肯定是要挽救的。
现在林冲虽然吃了很多苦,受过重伤,还被流放,但毕竟还没闹出人命的血海深仇。如今的林冲,只是恨高俅父子,未必会彻底恨上整个朝廷。我们若能周全了他的家人,他将来有机会,还有可能感恩为我所用。
但若是再出些人命意外,那就不是仅仅恨高俅那么简单了。”
赵子称如果是江湖人物出身,那他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但偏偏他姓赵,哪怕跟皇帝隔了五六代远,在外人看来,容易被恨屋及乌。
赵子称之前一路结交豪杰,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两
第40章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